太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能量來源,太陽光根據波長由短而長可概分為紫外線、可見光及紅外線等,其中看不見的紫外線在通過大氣層時,由於臭氧等氣體的吸收收使得到達地面的強度不致造成人類健康不良影響。但由於高空臭氧層受到人為排放汙染物的破壞而減少,導致地面紫外線強度的增加,因而在晴朗無雲的天氣時,過度曝曬可能對人體有不良影響。
紫外線的特性
UV-A
UV-B
UV-C
物理特性
波長最長:400~315nm
波長次之:315~280nm
波長最短:280~230nm
到達地表的輻射量
最多:佔UV的98.9%
次之:佔UV的1.1%
幾乎零
與臭氧層的關係
可穿透臭氧層
多數為平流層臭氧所吸收,但因臭氧層破壞而增加
為高空臭氧所吸收
備註
穿透玻璃進入室內、車內,太陽燈與美容沙龍紫外線燈均有UV-A。
對人體健康影響較為顯著
臭氧層與紫外線的關係
1985年英國科學家法曼發現南極上空臭氧層呈大幅減少的現象,因此有關『臭氧層破洞』的研究便逐漸受到科學界重視。因此全球臭氧減少與近地面紫外線強度增加,將是人類未來頭痛的問題。
紫外線指數預報點
北部預報點: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市、苗栗縣。
中部預報點: 台中市、台中縣、彰化市、彰化縣、南投市、南投縣、雲林斗六、雲林縣。
南部預報點: 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台南縣、高雄市、高雄縣、屏東市、屏東縣。
東部預報點:台東市、台東縣、花蓮市、花蓮縣、宜蘭市、宜蘭縣。
外島預報點:金門、馬祖、澎湖、綠島、蘭嶼、小琉球。
旅遊預報點:陽明山、龍洞、溪頭、玉山、合歡山、梨山、太魯閣、阿里山、日月潭、太平山、三仙台、墾丁。
紫外線與您的健康的關係
說明
疾病與曝曬有關事項
經常發生的部位
症狀
黑素瘤
兒童期曬傷尤為密切相關。
成人上背部、女性腿部。
不規則色素長成鱗狀,有分泌物,流血肉瘤,外表變化有痛癢的感覺。
非惡性黑素瘤
基底細胞癌(B)、鱗狀細胞癌(S)與慢性UV曝曬有關。
耳部周圍、臉部、唇部、手部。
淺膚色者易發可能穿透皮膚,傷害骨頭。形成鱗狀紅斑病變會延伸至其他部位。
日光性角質化
日光曝曬為主要原因。
手、手前肘、頸部V型部位。
黑素瘤的前身,皮膚變厚、變紅、變粗糙。
白內障與其他
Pterygium、眼部周圍皮膚癌、視網膜的變質與退化。
水晶體、眼部周圍
水晶體透明度損害,可能導致失明。
免疫系統傷害
二十四小時的曝曬會導致白血球的抵禦功能降低。
過量的曝曬即使是深色肌膚的人易容易損害其身體的免疫機制。
紫外線指數、級數及曬傷防護
紫外線指數
曝曬級數
曬傷時間
防護措施
0~2
微量級
3~4
低量級
5~6
中量級
30分鐘內
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竟量待在陰涼處
7~9
過量級
20分鐘內
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陰涼處+長袖衣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最好不外出
10~15
危險級
15分鐘內
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陰涼處+長袖衣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最好不外出
避免紫外線傷害之防護措施
1.請留意紫外線指數UVI預報。
2.記得雪地、沙灘和山上都可能造成傷害。
3.避免使用太陽燈及人工曝曬室。
4.採用適當物理性防護措施,如衣服、帽子、遮陽傘及太陽眼鏡等。
5.持續塗抹適當的防曬油。
6.『避』為上策,避開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在烈日下活動。
紫外線指數何處找
每日下午四點,環保署會在網際網路上公佈當天紫外線指數監測結果,供民眾查詢,網址為http://www.epa.gov.tw。
每日下午五點,環保署會將隔日各地區紫外線指數預報資料傳真給各傳播媒體,並公佈在網際網路上,民眾可經由新聞報紙及網路上得到紫外線預報資料。